廉洁小故事
发布时间:
2024-03-22
廉洁,如清泉涤荡心灵之尘,如明镜映照品德之光。廉洁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彰显,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。 学习自古流传下来的廉洁小故事,在故事中感受那份坚守原则、不为物欲所动的清风正气,共同追寻那份纯净与高尚。
1. 我以不贪为宝
春秋时期宋国子罕,清正廉洁,受人爱戴。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宝玉,拿去献给子罕,子罕拒不接受,献玉的人说:“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,玉工认为它是宝物,所以才敢献给您。”子罕说:“您以宝石为宝,而我以不贪为宝。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,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。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!”那人跪下恳求道“我们小百姓,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,是不敢出门的,我把它献给你,是为了免于祸患。”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,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,然后帮他把玉卖掉,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,并派人送他回家。
这个故事见于《左传·襄公十五年》。后来,人们就用“不贪为宝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。
2. 陶母退鱼
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。一次,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。他母亲湛氏收到后,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,并写信给他说:“你身为县吏,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,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,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。”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。
3. 包拯家训
包拯以公廉著称,刚直不阿,执法如山。他在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,于是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,让儿子包珙镌刻在石上,竖于堂屋东壁,以警戒后人。
《诫廉家训》共三十七字,其意大致是:“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,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,甚至死后,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。不遵从此训令者,一概不是包公子孙。”这寥寥数字,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,足为世人风范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